热点内容

12

成员

424

资源

278

文章

103

材料

心声回音

追寻“意趣”:我们的责任和使命

  • 发表者:管理员
  • /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/
  • 更新时间:2015-04-29 16:01:12

 追寻“意趣”:我们的责任和使命
 
    根植于学校成功教育的沃土,工作室成立之初即在主持人带领下思考着这样的教育命题——面对选择和信任,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引导其喜欢上所学专业,帮其形成清晰的人生规划,进而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享受追梦的快乐、品尝成功的喜悦?
    在平时的读书交流中,我们读到,宋代学者程颢、程颐说“学至于乐则成矣”,但“教人未见意趣,必不乐学”(《二程集》)。在朱熹《小学集注》中,“教人未见意趣,必不乐学”再次出现,且“若读之数过,略晓其义即厌之,欲别求书看,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。”(《学规类编》)。清朝学者颜元在《颜习斋先生言行录》中则写道,“夜读不能罢,每先息烛,始释卷就寝。汝等求之,但得意趣,必有手舞足蹈而不能已者”,形象地描绘了“得意趣”的学习是多么的快活和享受!明代王守仁认为,学生“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,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,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,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,偷薄庸劣”是因为教者没能“使其乐习不倦,而无暇及于邪僻”((《传习录》)到了近代,蔡元培先生说:“我们教书,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,注满了就算完事,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。”梁启超先生也说,孔子等先贤之所以 “不厌不倦”,“可好可乐”,正是因为他们 “领略得个中趣味,当然不能自已”。因此,要使学生 “乐学”,须先引发其“意趣”。换言之,我们不能责怪学生不“乐学”,而应当检查自己所教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。
    于是,“未见意趣,必不乐学”成了工作室成员共同的座右铭,“让兴味盎然的课堂点亮每一个职业梦想,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梦想的温度,争取自己最大限度的成功”成为专业成长中最美丽的责任与使命。每一个工作室成员都坚信“人人有才、人无全才、扬长避短、个个成才”,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,只有不善发现的眼睛。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在于单向输出式的本领传授,而是激励,是唤醒,是鼓舞,我们用肯定的眼神告诉孩子“你能行”,我们用赞赏的语气重塑孩子“我能行”的信念与尊严,我们努力探寻“教学做合一”的意趣课堂,我们一起分享成功之乐!